BibiGPT x JimmyLv

By JimmyLv_吕立青

15 Apr

Voicenotes功能体验与创作反思

25:27

Voicenotes出了一个新的发布功能那我在简单尝试之后给出的结论是灵感和创作阶段是需要分开的。如果在灵感阶段需要快速入入的时候还想着待会儿我要去分享出去,那么其实表达是会变形的。那比方说我刚刚的输入已经重复几遍了,因为我想把最终的结果更好的展现给大家,而且可能还需要列一个题杆来分门别类或者说主点进行讲解吧,这样让听众可以觉得更加的有条理一点,而不是这种纯粹的freestyle。

那么我的一个做法是我刚刚在我们力清的AI探索之旅小群里面是简单讨论了一下,所以相当于我已经有了一个大致的大纲。而我现在的原始表达其实会有很多的环境音,比方说小朋友在敲击我的键盘,还会有他各种叫闹的声音。这其实是我不想暴露的原始语音,而是可能更由AI生成的这种能完全复刻我自己的声音进行播客式的表达吧。那么这种情况可能又缺失了一些真实环境场景下的现实。

Reaction就是我自己对于这件事情的一个反馈。好,刚刚又跑题了,你可以发现当我们面对灵感来临之后,大脑当中其实是非常网状的各种思维都有,我们会在一个类似于蜘蛛结网或者叫做减贝壳的这种感觉。我在输出的时候其实是强迫自己进行一个线性的输出,一个语音的表达,它是必须一字一句的去说出来。而像Voicenotes这样,所呈现的也是一个流逝的语音识别最终的结果,它是能够形成一篇从头到尾的文章的,我可以对它进行规整或者是结构化,甚至去调整结构化之后各个节点之间的顺序。

那比方说我刚才又想到两个点,第一个是彩虹的一篇访谈,它提到它每天会需要处理三个东西,第一个是灵感,第二个是信息,第三个则是作品。灵感呢则是我们头脑当中的闪念,它可能来自于你看到的某个信息源,它可以是群里面的讨论,也可以是一篇文章,一个Twitter,一个视频。它激发你了一些新的想法,你想把它快速的记录下来,或者是你想要采取的某个行动。而这个过程是唯快不破的,你需要把这个事情记录下来,以便未来的不时之需,因为在当下你会觉得这个灵感非常非常重要,但其实据我的经验90%的情况下它没有那么重要。而现在我更推荐的办法是你就尽快的记录下来,你可以发在微信群里面跟大家讨论,引发讨论可能会获得更多维度的一些反馈。

这个板块要组个有效的话,就需要你可以的去设计一下这个问题了。比方说抛出一些观点,可能观点甚至要观点鲜明才能引发更多的讨论。好,那么这是关于灵感阶段其一。可以对灵感不必抱有那么大的期望吧。因为像我上载公司的CEO曾经说过,想法并不重要。想法和执行当中隔着从沙发到珠穆朗玛峰之间的距离。你离开你的沙发去做任何事情,哪怕是攀登珠穆朗玛峰,它都是非常困难的。这略显夸张,但是恰恰是从想法到执行之间有着巨大的鸿沟。有些时候想法忘了就忘了吧。像Voicenotes里面我记录下来的各种语音笔记其实大部分并没有被附用起来。而恰恰是我在语音输入的这个过程当中,这些思考会更加重要。

这个过程会让我去理清自己头脑中的思维,而且这个思维它是会对你的大脑有一定的烙印的,就类似于水流过去了,在河床里面会留下一些痕迹,但这些痕迹它是不明显的,一个石头可能要经历几十年它才能够变得光滑。那恰恰是在你一次一次的重复表达当中,你对某个观点或原则会更加珍惜,而只有这样一遍一遍的表达思考,你的这些原则和想法才会在大脑当中变得更清晰。由此不断的写下来,不断的去语音输出,重要的不是你输出的那个结果,因为有可能你的表达的结果是存在表演性质的。但恰恰是不断的表达这件事情本身,会不断强化你的一些思考和原则。

那么第二点就是信息,信息的话,我们传说的个人知识管理或者是更多的一些方法论,其实在AI时代的话,我觉得这部分可能更多的就是会被AI所弱化了,并没有那么强的需求再去做信息管理了。你需要任何的知识信息都是可以随时从大语言模型或者是像Perplexity这样的AI搜索引擎当中获取的。而更重要的恰恰是你对什么信息会起反应,你特别要关注自己的身体对什么信息会有生理性的反应,它可能是基于情感,也可能基于你的经历。而如果单纯的对某一个信息流产生反应,成瘾的这种强迫症的话,其实是很危险的,你会不停的陷入算法推荐的漩涡当中。

Sam也说过,推荐算法,机器推荐其实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不对齐的算法。它没有对齐人类价值观,它反而把人心的一些恶,这三个非常媚俗的内容而故意设计的。所谓产品的冷启动为什么一定需要一个信息流?或者说短视频流都是基于此目的,因为它需要让你上瘾,需要去把用户囤积起来,加强这个用户时长,从而才能够让广告的电线效率达到最高。好,那么说完信息再说第三个叫作品,作品的话就是我们持续不断的去打磨和创造,都属于你自己的知识资产吧。它可以是媒体也可以是软件。这个就留到后面再说。就像Voicenotes今天所推出的Pages,它其实也是一个我的作品。如果我每天都能够这样输出一条,类似于罗判的这个60秒语音,那其实它真的能够促使我去不断地表达创造。从而这个作品它不是单篇的卡片,而是一个长期的陪伴类产品吧。每天都可以听听我是怎么对AI,对效率工具,对知识管理的一些思考和反思的。

那么现在我也有了大部分时间在戴娃,可能也会分享一些戴娃的经历。那么戴娃的这些过程,甚至我最前面所提到的跟她在一起的时候,她玩玩具的一些环境音也成为了这个作品的一部分吧。如果是基于这个目的来做一次尝试,我还觉得挺有用的,挺有价值的。一方面我既陪伴了我的孩子,也能够陪伴大家,大家通过一种一部书信的方式来更好的跟我建立连接,因为我的输出成本其实降低了。而像Voicenotes这样跟OpenAI合作之后,语音输入转文字之后的效果变得更好。大家阅读起来也会变得更容易,特别是你还可以在网页端或其他的APP当中进行AI的总结,从而你也不必有太大的压力去消费我的每一条内容。

因为比方说他现在支持通过邮件订阅,那么我们就可以通过Readwise的Reader来订阅这个类似于Newsletter的东西。从而你每天都可以通过一个信息流来查看我所输出的书信。这个书信Tag,可以藉由AI总结,让你决定是不是要看,是不是要进行更深度的探讨等等。那其实也不必抱太大的预期了,因为每天这样松散的输出,它的价值含量应该不会高于我去认真做一个视频,因为毕竟时间的投入成本和信息密度是不一样的,这里更多的是零零散散的一些记录了。

好那么刚刚说完这个信息灵感和作品总结一下,其实灵感我觉得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它重点不是你去记录下来的那个结果本身,而是你去表达梳理思考这个灵感的过程,因为这个过程会强化你对某些事物的认知或原则。而信息在黑暗到来之后,其实大家对信息大可不必再那么焦虑或执着。因为信息和知识的获取成本已经非常非常低了。更多的可能关注一下信息差。信息差在哪里?你可能能够基于这些信息差去做一些好。那么在说完这个要素之后,我再想谈一下杨志平老师的一篇知识创造系统的一个方法论,他其实提到了知识管理不重要,重要的是知识创造,而搭建一套属于自己的创造体系是非常重要的。

他提到了类似于卡片盒笔记法的创作思路,就是跟着你的兴趣走,然后不断地去记录卡片,比方说每天记录一下一些人民卡呀,常识卡呀,或者是反常识的卡。这样你记录之后,它作为你的知识库的卡片盒的基点嘛,从而你就有了下一个阶段叫做文件。就文件级别是一篇文章,它可以把你的卡片汇总起来,形成对某件事实的评价或者传出一份报告等等。那么第三阶段只是一个类似于GitHub Project这种项目,就是你的文件是需要去做成项目的,从而汇总变成一个课程或者是一个软件。而这个思路,非常符合我们内容创作的一个惯性吧,因为你不可能面对一张白纸去写出一篇论文或者是面对一个空项目去实现软件的功能,恰恰是不断的卡片式的收集之后,你才能够汇总整理变成更大的内容载体。这个小孩在玩乐高,他也是在创造属于自己的作品。就是把它拼起来,然后又拆开,然后又到处扔,剪起来,又放下去等等。

好,那么对于卡片来说,杨子平老师的建议是不要在卡片这段进行过多的分享。这个我最近其实非常有感悟啊,就是我本身做了很多项目嘛,然后做了这个项目就很想去分享给更多的人,表示我会去发推特发极客。但其实这里有个很大的问题是,我在卡片级别表达之后,我的表达欲就被消解了,我就没有办法去做文件级别的表达了。但其实像视频文章这样的内容载体,其实常委效应会更高一点。但由于我追求了短期的表达欲满足,所以反而导致我这种偏长期的内容创作被搁置了。所以我之前想过我就要抑制自己每天发推特的一个频率或者条数嘛,从而把一些表达欲积攒起来。在某个时刻一次性输出,从而我就能够更好的去创作像30分钟左右的长视频,甚至像几个小时的这样的课程。

所以综合来说,在卡片阶段如果你要分享的话,最好是一种探讨的。因为你自己在某一个时刻的灵感它并不是可靠的。更多的人从更多的角度能够给予你更多的一些思辨吧。有些人肯定会赞同,有些人会反对,甚至有些人会问为什么以及如何操作等等。你会发现每个人的关注点都是不一样的,他对于内容的偏好也是不一样的。而有了这些各个方面的信息收集之后,你才能够更好的去创造你更常委或者说更有价值的内容吧。一篇图文或者一个视频它的利用价值我觉得是更高的。因为它天然的属性会展现得更全面。如果只是推特这种140字以内的内容,我不觉得它会有多大的表达价值。它只能从比方说性别对立或者说引起矛盾,阶层对抗等等的角度来吸引流量,并且它天下的属性就是希望大家点赞收藏传发,从而整个社交媒体才能够社交起来嘛,而最终社交属性的引入是为了让创作者和消费者都成瘾的。在上瘾的那本书里面特意提到了社交媒体的设计为什么会让人成瘾?对,这应该是深度工作那本书里面提到的。就是本来你对于某个作品是持有50分的态度,但是由于是社交媒体上大家有了点赞之交,你点赞了我,我就会在你只有50分输出的时候也点赞你。你发现这种社交属性加入之后,大家都变得虚荣虚假。你可能并不非常认可对方的这个作品有多好,但是你会因为点赞之交而投入。而一旦有了这些投入之后,你就会陷入下一次的消息提醒,因为对方可能会回复你,或者是在下一次你发布内容的时候点赞你,从而这些小红点就会促使你不断的去查看这个APP或软件,从而陷入一种成瘾的性质。

好,那么回过头来,我们谈到Voicenotes配置的这个优势和独特的价值点,我觉得跟社交媒体也有本质的区别,就是它是一个异步的过程,甚至它是一种更利于表达的一种方式,因为我在输出内容之后,我并不能够查看对方是否阅读了。就比方说今天这条内容发布之后,有多少组织能够动真的去看它或者收听它,其实都不重要,至少不是像Twitter这种有消息提醒那么强的属性了。所以我的这种输出表达的动力也会更强一点,或者说压力会更小一点。好,那么今天这就是我对于这条内容的一个简单尝试。

Voicenotes真的是做得非常好,它的很多产品设计以及运营策略都值得学习,并且真的是让我意识到专注才是做产品最为有利和重要的部分了。它既占领了用户心智,也是能够让自己有一个独特的定位,也更朴素的真正服务到了用户需求。这是非常值得我做产品所需要学习的地方。当我们满足了个体的需求之后,你会发现它正在往团队和公寓进行增长的突破。你比方说,它最早是对于个人进行灵感记录的小工具嘛。然后它就做了类似于开会场景下的团队版。因为这个的话就可以一代N,也就是假如说你团队14个人就可以一个人记录总值分享给14个人,那这14个人就有可能被转化为个人版的用户。或者说这个人他去到了其他团队,他又会把这个好用的开会工具介绍给他的新的团队。这是一个非常自然而然的增长策略,而且也是口碑驱动的,因为你足够好用也会带来更多的用户。这有点像是区块链里面的私链联盟链和最终的公链了,就有点像是先做个人版再做团队版在最终到这样一个产品形态是做了公寓的公共版本,就是我这一条内容是一个公开的,所有人都能看的,从而我的受众,我的粉丝们也有可能借由这个newsletter来使用Voicenotes,对吧?这个公寓的想象力是非常非常大的,而这样一次一次的传播之后,像Substack已经是美区排行第一的APP了,我觉得这种更易于表达的创作者工具,是能够对Substack造成一定威胁的。特别是像Substack它是把播客作为一个很强的表达方式的。而这里恰恰是由于AI Native的一些原生思考吧。我觉得像现在这个时代应该是语音优先是更好的表达方式。而之前像newslater或者写文章或者写推特都是以文本为优先的。文本优先它的门槛是非常高的,因为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很好的文字表达。我恰恰觉得像现在短视频为什么火,就是因为其实普通人也有了表达的方式,他只需要不说话,手机随手一拍,就可能创造一些有趣的内容。比方说手工或者飞移的一些手艺人,他们在文字教育上可能是没有那么好的素养,那么他也可以通过镜头语言进行独特的表达。而还有就是上一个时代还有图片的表达嘛,像是小文书,像是Instagram其实都已经做得很好了。而现在这个时代由于AI的加持,像语音和视频这种多模态的表达方式,是我自己在探索的和愿意投入的方向了。我觉得首先它是变得门槛更低了,然后其次是,有了AI的能力之后,多摩台的内容其实可以转化成愿意摩台了。怎么样,今天的这个语音会变成文本,那么我这个文本今后说不定也可以自动变成一个视频,一部电影了。好,那么期待在下一期再见,如果你觉得这个内容还有点意思,或者不管是有用还是有趣吧,就可以订阅我的这个Voicenotes的page,就在首页应该就有一个输入你邮箱的地方。你可以输入自己的私人邮箱,也可以输入像Readwise Reader的一个接收newsletter的邮箱。好,那么我们下期再见,拜拜。

Publish with Voicenotes